內容目錄
Toggle1 、世界盃的誕生
1904年5月21日,國際足聯的第一任主席法國人羅貝爾·蓋蘭,第一次向各國足壇領導人提出了這種想法,但由於願意參加的國家不多,而且當時政治體育不和,最終計劃流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儒勒斯·雷米特當選國際足聯主席,又重新操起了這項擱淺的計劃。他向各國足球界領導人作了大量的說服工作。1926年12月10日,國際足聯在巴黎召開了一次工作會議,許多國家都派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4個月後,會議的草案被提交給各國足協。1927年6月5日,在國際足聯召開的赫爾辛基會議上,以23票贊成、5票反對(北歐國家表示反對)、1票棄權(德國)通過了巴黎工作會議議案。
2 、世界盃賽制
小組賽
32支參賽隊通過抽籤分為八個小組,每個小組分別有四支球隊進行比賽,每支球隊都必須和其他三支球隊進行且只進行一場比賽,每組4個隊循環比賽,共打6場,每場比賽90分鐘,勝平負分別積3、1、0分。每個小組積分的前兩名球隊出線進入淘汰賽階段的1/8決賽,共16支隊,即“16強”。
淘汰賽(1/8決賽、1/4決賽、半決賽、決賽)
淘汰賽階段的90分鐘內(含補時階段)進球多的球隊取勝,如果參賽雙方在90分鐘內(含補時階段)無法決出勝負,將進行上下半場各15分鐘的加時賽。加時賽階段,如果兩隊仍未分出勝負,則通過每個球員的點球決出勝者。
3 、世界盃獎盃
世界盃獎盃是由西爾維奧·加扎尼加設計的大力神盃,也是世界盃獎盃,整個獎盃充滿動態感,在緊湊的盃體上面雕刻出兩個勝利後激動的運動員的形象托起了地球,線條從底座躍出,盤旋而上,到頂端承接著一個地球,。獎盃高36.8厘米,重6.175公斤,其中包括4.97公斤的18K黃金鑄造,底座鑲有兩圈墨綠色的孔雀石並且底座四面各鑲了一塊金牌,上面用來銘刻冠軍隊的名字。
4 、歷屆世界盃舉辦國家和獲得冠軍隊伍
1930年、舉辦國烏拉圭、冠軍烏拉圭
1934年、舉辦國意大利、冠軍意大利
1938年、舉辦國法國、冠軍意大利
1950年、舉辦國巴西、冠軍烏拉圭
1954年、舉辦國瑞士、冠軍西德
1958年、舉辦國瑞典、冠軍巴西
1962年、舉辦國智利、冠軍巴西
1966年、舉辦國英國、冠軍英格蘭
1970年、舉辦國墨西哥、冠軍巴西
1974年、舉辦國西德、冠軍西德
1978年、舉辦國阿根廷、冠軍阿根廷
1982年、舉辦國西班牙、冠軍意大利
1986年、舉辦國墨西哥、冠軍阿根廷
1990年、舉辦國意大利、冠軍西德
1994年、舉辦國美國、冠軍巴西
1998年、舉辦國法國、冠軍法國
2002年、舉辦國韓國-日本、冠軍巴西
2006年、舉辦國德國、冠軍意大利
2010年、舉辦國南非、冠軍西班牙
2014年、舉辦國巴西、冠軍德國
2018年、舉辦國俄羅斯、冠軍法國
世界盃奪冠國家及次數匯總:
巴西5次(1958,1962,1970,1994,2002)
德國4次(1954,1974,1990,2014)
意大利4次(1934,1938,1982,2006)
法國2次(1998,2018)
阿根廷2次(1978,1986)
烏拉圭2次(1930,1950)
英格蘭1次(1966)
西班牙1次(2010)
共21次
5 、世界盃的影響力和重要性
世界盃作為世界上最高榮譽、最高規格、最高競技水平、最高知名度的足球比賽,與奧運會並稱為全球體育兩大最頂級賽事。它為球員們製造了良好展現自己的舞台的同時也為全世界球迷搭建了一個觀賞足球競技的平台。在國家層面,世界盃的舉辦無疑是帶動國家經濟的長遠發展的有力方式,更能對舉辦國家的國際的政治影響力和外交產生巨大影響,促進國與國的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