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有所歸,乃不為厲。」這句話體現了台灣民間信仰的核心價值觀。在台灣的文化觀念中,人一旦死去,就會成為鬼魂存在,因此人們普遍相信,在祭拜祖先的同時,也應該關懷無主孤魂,為他們設立祭祀,讓他們能夠「有所歸」,不再對人間造成困擾。這樣的信仰背後,是對死後世界的一種尊重和關懷,以及對人與靈界關係的重視。
台灣各地的陰廟即是供奉這些孤魂野鬼的場所,雖然「陰」這個詞可能聽起來帶有一些恐懼,但實際上這些陰廟在民間信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並不一定是不祥的存在。相反,這些廟宇反映了人們對於神靈世界的尊重和依賴,以及對於平衡人與靈界關係的追求。
內容目錄
Toggle台灣人甚麼都拜
台灣的宗教信仰確實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人們常常在各種情況下祭拜不同的對象,包括正神大廟以外的各種對象,甚至是奇石、老樹、歷史人物、無主屍骸等。這種現象可能對外界來說顯得異常,但在台灣的文化背景下,卻是一種常見的信仰表現。這種廣泛的祭拜對象,反映了台灣人民對於神明、歷史和環境的敬意和關懷。
另外,常聽見的「姑娘廟」也是民間孤魂信仰的一環,主要供奉早夭且未婚的女性。台灣早期受到漢人父系社會觀念影響,認為還沒結婚就過世的女孩子,就無法享有香火,早逝的女子往往成為孤魂野鬼。除了透過「冥婚」讓未嫁孤魂得到歸宿,另一方法就是建廟立祀,讓她們也能享受香火洗禮。
不僅義民廟、姑娘廟,陰廟還包括所謂的「有應公」、「萬應公」、「百姓公」。早期因修路、建築工程無意間挖掘出的無主骨骸,集中供奉稱為「有應公廟」(或萬應公廟);如為海上漂流屍則稱「水流公」,最知名的是昔日因大家樂而香火鼎盛的「十八王公廟」。
求明牌的聖地
陰廟
陰廟的所在地通常與當事者的離世地點有關,可能是墳墓、屍骸被發現的地點,這些地點往往偏僻,人潮稀少,容易給人一種陰森的感覺。由於這些特點,陰廟常被認為是神秘、神奇的地方,有時甚至被長輩告誡年輕一輩不要輕易接近,以避免招來不祥之事。
也許大家好奇,甚麼樣的人會去拜陰廟,台灣在民國70年代「大家樂」風行的時候,不少陰廟成為賭徒求明牌的聖地。陽廟的正神經過修行,品行無虞,但因香火鼎盛、香客多,「配額有限」,神明無法讓人人有求必應,好運只能先送給有緣人;相形之下,陰廟的好兄弟平時沒甚麼人祭拜,「case比較少」,因此容易吸引亟需速成好運之流(例如賭徒)上門。
台灣陷入大家樂瘋潮
30多年前台灣陷入大家樂瘋潮,有人想發大財想瘋了,跑去拜陰廟,向好兄弟許願,如果中獎一定會找一卡車的脫衣舞孃來到廟前熱舞,好好答謝一番。當事人後來還真的中獎,但僅5000元入袋,想請一群辣妹跳脫衣舞根本不夠錢,因此作罷。沒想到這人事後被好兄弟纏上,搞得雞犬不寧,只好靈機一動,出動老婆來跳,不用花半毛錢,成了當年廣為流傳的趣聞。
陰廟背後蘊藏著豐富的先民歷史,這些廟宇所代表的存在,確實具有複雜的面向,難以一概而論是吉兆還是凶兆。每個人的性格和價值觀都各有不同,同樣的請求事情,可能在不同的角度下尋求白道或黑道的幫助,而這也會影響到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在向陰神許願時也是如此,雖然可能有靈驗的情況,但運氣不好或者方式不當也可能導致出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