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新秀提供源源不斷優質戰力
棒球之神似乎是在告誡那些只想抄捷徑靠砸錢拼冠軍的土豪球隊,銀彈花得多比口袋深不代表戰績就能得到等值回報,以本季為例,團隊薪資支出總和高居前5名的球隊中,排名第一的紐約大都會目前勝率僅4成44,第三的聖地牙哥教士情況想相去不遠,兩隊極有可能最終連季後賽資格都爭取不到,近日個人身價高達175億美金、出手闊綽的大都會老闆Steve Cohen受訪時首次承認對賽果十分不滿意,並指出未來將從加強農場深度、培養新人方面著手,不再執著於挖來大咖球星。
這不禁讓人想起遠在MLB美聯西區、過去8個球季幾乎年年打進季後賽並有2次成功奪冠記錄的強權休士頓太空人,他們善於栽培新秀提供源源不斷優質戰力的功力可說是球界首屈一指,值得其他球隊學習。
探討太空人一流農場養成功力前,請先看下面這一長串名單:
2014年球季:Collin McHugh,年度最佳新秀票選第4名。
2015年球季:Carlos Correa,年度最佳新秀票選第1名。
2016年球季:Chris Devenski,年度最佳新秀票選第4名。
2017年球季:Yuli Gurriel,年度最佳新秀票選第4名。
2018年球季:從缺
2019年球季:Yordan Alvarez,年度最佳新秀票選第1名。
2020年球季:Cristian Javier,年度最佳新秀票選第3名。
2021年球季:Luis Garcia,年度最佳新秀票選第2名。
2022年球季:Jeremy Peña,年度最佳新秀票選第5名。
換句話說,過去9個球季,太空人有8年都有1位菜鳥球員在大聯盟年度最佳新秀票選中進入前5名,而且還有2位直接是登頂勇奪新人王,至於本季則有球威出眾的菜鳥右投Hunter Brown可望能延續這項「傳統」。這等農場養成功力,近代棒球史上大概只有90年代的洛杉磯道奇可以比擬,當時的道奇是達成史無前例連續5年勇奪國聯新人王大獎的壯舉(得主分別是Eric Karros、Mike Piazza、Raul Mondesi、野茂英雄、Todd Hollandsworth)。不禁讓人好奇,太空人新秀養成體系到底有何獨到之處?
故事要追溯至前總管Jeff Luhnow時代,他早年於聖路易紅雀制服組任職期間學到的最重要兩課便是科技與數據的深度應用才是棒球的未來、新秀體質是否整齊才是奠定球隊競爭力高低的重中之重,早於其他球隊,太空人早早就投入大量資源在這兩個環節,不依賴傳統球探報告,而是以各項科技設備輔助、搭配運動生理學、心理素質評估、進階數據等,最終由專業人士進行綜合分評估,不僅能從細節處對球員的弱點進行解析,在選才時也能從不起眼處發現被埋沒的低估好手,Luhnow注意到更基礎的環節,他更集合這些各領域專家對球員的分析,建立起名為「Ground Control」的統計資料庫,用以評估選手的生涯發展可能性,早期可能還有收到重建時戰績擺爛獲得的選秀高順位紅利,不過後來在美聯西區崛起後完全就是靠管理階層的真功夫了(進入百大新秀的大物人數一直很少)。
儘管也有陸續引進Justin Verlander 、Charlie Morton、Gerrit Cole、Zack Greinke等知名球星,但高層深知基於薪水考量、年齡因素,上述這些人絕對無法成為長期核心主幹,以性價比來說,從拉丁美洲尋找年輕好手才是正道。「大概是從2015年開始吧,我們就已經確定了農場發展方向,不需要去找完成度高的年輕選手(那意味著簽約金不便宜,從2016年到2022年,太空人一共只有3個國際球員拿到超過100萬簽約金,其中兩位還是較搶手的古巴叛逃球員),發展上限夠不夠高更為重要,選進來之後的訓練至為關鍵,培養過程中不要讓新秀的手臂過度消耗(指投手),所以多數小聯盟投手不是先從牛棚出發,就是擔任雙先發調度(意指2個定位是先發的投手共同吃完同一場比賽的所有局數),這樣大家都有足夠的練功機會。」長期以來的建立新秀養成體系。